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程 > 正文

DeepSeek成了“老中醫”?A I能看病但也別迷信

■ 觀察家

AI給出診療建議,還需真人醫生審核確認,方能擺正人與工具的關係。

近期,不少在AI工具上求醫問藥的帖子火了,Deep⁃Seek化身“老中醫”開藥方。

據報道,2月20日,記者在DeepSeek上進行問診,提出“鼻塞、不通氣,但不咳嗽、不流鼻涕”的症狀,要求開具中醫處方。 DeepSeek提出了導致該症狀的三種可能性:鼻炎、外感風寒或肺脾氣虛,並生成處方建議、煎服方法和注意事項。有人因此認為,AI要替代醫生,砸醫生的飯碗了。

必須承認,AI工具在醫療方麵可以發揮巨大的協助作用。AI可以瞬間解析數萬份病例特征,捕捉人類難以察覺的細節,進而高效地協助醫生診療。

在標準化程度較高的診療場景,如影像診斷、心電圖閱圖等方麵,AI展現出的穩定性與一致性,被很多醫學專家所看好。尤其是,當醫生人手不足時,AI可以幫助醫生完成采集病例等重複性工作,並提供診療思路,減少診療盲區。也因此,深圳、上海等地多家醫院都接入了DeepSeek。

但也要看到,數據質量決定算法的精確度,當AI獲取的僅是某地或某醫院的病例數據時,就會產生很大的數據偏差,進而給出質量較差的診療方案。所以,AI給出診療建議,還需真人醫生審核確認,不迷信於此,方能擺正人與工具的關係。

更重要的是,AI無法像真醫生那樣體察情感,對患者給予鼓勵和安慰。這恰恰是醫學這門人文科學最為寶貴之處。

在中醫層麵,更要避免AI喧賓奪主。患者的一句話,真正的老中醫可以作出多種解讀,並經由望聞問切等診療過程之後,給出更有針對性的診斷和治療方案。中醫在辨證施治方麵極為講究,一些症候的細微變化,中醫診療或許就大相徑庭。

AI若忽視中醫的這些特點和患者的差異性,很可能導致診療極不恰當,甚至給出完全相反的結果。AI在中醫領域的應用,更要保持謹慎與謙虛。

正因如此,一些地方在鼓勵醫療係統引進AI工具的同時,也需清晰劃定紅線。比如,近日湖南省醫保局就下發通知,嚴禁用AI生成處方。

多地醫院在引進AI工具時,也都明確將其定位為醫療輔助工具,一些地方還禁止AI用於首診、危重病人處置及侵入性治療決策等。這樣的限製並非多慮,而是避免AI被濫用的負責任選擇。

醫療機構要建立對AI工具的動態評估機製,及時校準AI可能導致的偏差,避免過度使用和盲目相信AI等現象。醫務人員也需培養人機協作的新型診療思維,在善用AI的同時,守護好自己的專業判斷力。

患者也要破除對AI技術的迷思,建立對AI工具的理性認知。隻有各方都能正確看待AI工具,才能確保其合理運用於醫療,真正造福患者。

□羅誌華(醫務工作者)

有话要说...

最新文章